新華社西安6月1日電 題:跨越國界,他們愿做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友誼使者
新華社記者許祖華、林勝概、孫正好
中國同中亞國家始終秉持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原則發展關系,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提質升級,國際協作走深走實,特別是2023年5月在西安召開的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成為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史上的里程碑。
近年來,各行各業涌現出許多致力于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友好合作的"友誼使者",其中既有考古學者,也有高校教師,還有創業青年……他們跨越地理與文化之界,串聯起一段段質樸真誠的友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今天工作進展怎么樣,有什么新發現?"近日,在位于古都西安的西北大學絲綢之路
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參與中烏聯合考古項目的青年教師唐云鵬正通過微信,和遠在烏茲別克斯坦一處考古發掘現場的留學生巴哈進行交流。
2009年至今,中國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已與中亞國家開展聯合考古工作70余次,發掘了撒扎干遺址、拉巴特遺址等重要遺址,確認了古代月氏、康居等重要文化遺存,為闡釋絲綢之路真實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也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唐云鵬分享了考古工作中一段段溫馨的故事。"在烏茲別克斯坦,有一位名叫加索爾的司機,從項目啟動之初就與我們并肩作戰至今,"他說,"加索爾不僅是同事,更是'戰友'。2018年,他在工地度過了第三個生日,那是我們考古發掘最為密集的時期。我們采摘了鮮花,準備了蛋糕,一起為他慶生。"
加索爾從對考古一無所知到主動拿起鎬子幫忙,漢語水平也突飛猛進。"甚至能引用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還學會了唱《小蘋果》這樣的流行歌曲。"唐云鵬說。
唐云鵬還分享道,烏茲別克斯坦考古所的一位在職博士科米爾,為了讓中方團隊能夠更高效地采集考古現場的高清影像資料,主動學習并考取了無人機駕照。
"在這些年的合作中,我們不僅一起揭開了古代月氏的神秘面紗,更見證了中烏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共同種下了友誼的種子。"唐云鵬感慨道。
"雙方合作辦學,能給彼此更多的啟發和促進"
2023年10月12日,西北工業大學與"阿里·法拉比"哈薩克國立大學合作設立的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正式啟用。這是雙方教育交流結出的碩果,也是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文合作不斷深化的縮影。
來自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的劉哲教授是首批前往分校授課交流的老師之一。今年4月,隨著春季學期的到來,他與西北工業大學的20多位教師帶著成熟的教學內容與體系,抵哈開展了為期10天的集中授課。
"在哈薩克斯坦分校,學生們的主動性特別高。"劉哲說,"分校采用的小班制、研討型模式與我們的教學理念很契合,收效也很顯著。"
在授課中,劉哲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材料計算學課程中。"學生們對前沿知識的渴望讓我觸動。這項創新的研究方法對他們而言是耳目一新的,為此他們主動學習編程技能,并完成了學習任務。"回國后,劉哲仍然會與分校學生保持溝通,定期進行課題討論。
"還有一些當地的教師主動詢問能否來中國交流一段時間。"劉哲分享道,"交流是雙向的,雙方都獲得了很大的促進和啟發。我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在學習和體驗異國文化和辦學理念,在辦學實踐中形成優勢互補,實現了'雙贏'。"
"我想為推動中亞國家和中國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大貢獻"
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劉木,目前在西安與他人合作經營著兩家公司。"我們希望把更多中國的優質產品引入土庫曼斯坦,同時也把家鄉的特色產品等帶到中國市場。"他舉例說,"我們從中國進口的電子設備和農業加工機械等,都是土庫曼斯坦市場迫切需求的。"
據統計,2023年陜西與中亞五國進出口總額達到57.9億元,同比增長178%;今年1月至4月,陜西與中亞五國進出口總額31.99億元,同比增長205.6%。
劉木高度評價中歐班列的作用,"中歐班列的開通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不僅大幅縮短了運輸時間,還降低了成本"。
"在中國的這份親身體驗讓我堅信,更加深入和密切的交流對兩國都有巨大的價值。"劉木說,"我想為推動中亞國家和中國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學生留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青年塔亞,是一名中國文化的愛好者,2023年來到西北大學留學。"中國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現代中國也非常開放且富有活力,相信在這里我能找到理想中的未來。"塔亞說。
塔亞表示,留學的收獲遠不止于課堂中的知識。她切實體驗了中國生活的便利,如便捷的支付方式與發達的交通系統,"哪里都能'掃碼解決',在中國生活真的太方便了。"
"我希望讓我們國家的人們更了解中國。我想傳播的不僅是已經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或者'中國品牌',還有其背后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塔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