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由我院、研究生院、教務處、絲綢之路研究院共同主辦, 西北大學國際學生聯合會、西北大學研究生會承辦的《中外玄奘:對話一帶一路 古今馬可?波羅:探討絲路精神》系列活動之一“向先賢看齊
做交流使者”主題論壇在太白校區舉行。我校郭立宏校長出席論壇并致辭,黨政辦主任呂建榮、研究生院院長賴紹聰、國際處處長湯玉明、高層次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李振海、外國語學院院長胡宗鋒、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任惠蓮、宣傳部副部長史波、李利安教授、岳鈺教授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及150余名中外學生,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媒體記者參加了論壇。
郭立宏校長致辭
郭立宏在致辭中指出,學校舉辦此次活動,對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絲綢之路精神的時代價值,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培養“一帶一路”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他講到,我校憑借“一帶一路”研究的地緣和學科優勢,率先成立了絲綢之路研究院和中亞學院,打造與絲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的實體平臺,圍繞“絲綢之路”開展了多領域、多學科、多渠道的科學研究,在文化遺產保護、多文明交往與融合、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石油勘探合作開發及國際學生培養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他希望西北大學的學生、留學生向先賢看齊,擔當起“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的重任,做優秀的文化交流使者,傳承絲路精神并不斷發揚光大。
論壇上,我校7名中外學子就“一帶一路”和“絲路精神”等相關話題發表主題演講。來自土耳其就讀于我校新聞學院廣告學專業的白振國,用親身經歷講述了《51天中國行》,生動有趣的講述也讓他成為全場最受矚目的學生,獲得本次主題論壇活動的一等獎。
演講一等獎獲得者 土耳其留學生白振國
來自印度就讀于我校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的博士生冠秀杰闡述了自己對絲路精神的理解以及絲路精神的四大代表者;來自巴基斯坦就讀于我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有機化學專業的博士生烏茲曼,闡述了從社會文化視野下如何看待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和巴基斯坦。
(從左往右)黃民興教授、土耳其留學生烏茲曼、印度留學生冠秀杰、李利安教授
來自克羅地亞就讀于我校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專業的博士生伊娃在自己的發言中講述了因誤解而使意大利人馬克?波羅與克羅地亞產生連接的故事;來自烏克蘭就讀于我校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娜佳,闡述了一帶一路上的烏克蘭的發展前景;我校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的景天星博士介紹了自己的新作《絲路高僧傳》,并指出,絲路高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絲路高僧的精神,是一種傳承了千余年、綿延上萬里的中外文化交流精神;來自我校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的博士生曹興中為大家講述了絲綢之路上的三位國王的交往。
(從左往右)陜西絲綢之路收藏品交易中心徐志斌、烏克蘭留學生娜佳、曹興中、景天星、克羅地亞留學生伊娃、西安維真視界影視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王晟
論壇還邀請了西北大學英籍專家羅賓、中亞陜西商會會長吉延偉、哈薩克斯坦經濟一體化基金會駐西安辦事處主任何誠、印度企業家德福與留學生對話,講述他們在絲綢之路上交流奮斗的故事。
印度企業家德福
哈薩克斯坦經濟一體化基金會駐西安辦事處主任何誠
岳鈺教授
我校岳鈺教授為主題演講留學生做點評,并宣布“西北大學留學生絲路拼圖”項目啟動,他說:我們西北大學現在已有37個國家的留學生,他們中多數人來自中、西亞,也就是說他們是生活在絲綢之路上的人,他們的今天就是絲路的明天,所以如何讓他們在彼此尊重彼此文化的前提下努力學習,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人生態度的關鍵所在。而首先讓他們用文字表達自己國家的人和事,這也是我們了解他們國家文化的過程。在彼此了解對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相互尊重,“命運共同體”不光是現代化科技物質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文化文明的精神相通,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永久的和平共處及世代友好。
會場
與會代表
論壇期間,還頒發了2016-2017年度優秀留學生獎和2017年“世界那么大,最美我西大”手機攝影比賽優勝獎。
頒獎
頒獎
頒獎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