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實習記者 王娟 (來源:陜西傳媒網-陜西日報2013年11月24日06:20 )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開展陜西與中亞國家經濟交流與合作,需要一大批既懂漢語又懂中亞國家語言的人才。近幾年,陜西省通過招收留學生、舉辦夏令營等活動,增進了陜西省和中亞國家的互動,在陜西求學的中亞學子也為雙方的友好往來架起了橋梁。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留學生們持怎樣的看法?他們的留學生活如何?近日,本報記者與西北大學的中亞留學生展開對話,共敘他們濃濃的陜西情結。
“雖然我是吉爾吉斯斯坦人,但我的根在陜西”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的馬山,是第五代“東干族”人,現在西北大學地質系讀大二。兩年的語言學習使他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上中學的時候,從歷史課本上知道了絲綢之路和它的起點——西安。之所以選擇來西安上學,除了看重西北大學地質系的頂尖排名,馬山更看重自己和陜西的歷史淵源。“父母很支持我來中國學習,雖然我們現在是吉爾吉斯斯坦人,但我的祖先是‘東干族’,我的根在陜西,我愛這里。”馬山說。
馬山告訴記者,吉爾吉斯斯坦礦產資源豐富,地質專業就業前景良好,來西北大學讀地質專業是他周圍許多同齡人的夢想。“這里的學習氛圍非常好,老師教學很嚴謹,能讓我學到更多更先進的專業知識。”
在馬山的家鄉,有很多中國人做生意,家具、家電、服裝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生活日用品,“我們國家吃的穿的90%來自中國,這幾年商品質量也越來越好了,物美價廉”。
對于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馬山表示很興奮,他的理想是畢業后去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在中國留學后這樣的機會就更多了。尤其是中國與中亞國家未來會有頻繁的經貿、文化等領域互動,“找個好工作并不難,因為我有語言優勢。”
“我熱愛中文,要去中國的中心學習語言”
別庫蘭是拿著吉爾吉斯斯坦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西北大學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他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清晰的定位:回國當一名漢語老師,因為在當地漢語是熱門語種,學漢語的人和學英語的比例相當。
來華已兩年的別庫蘭還逛過烏魯木齊、武漢、廣州等大城市,感嘆每個城市的繁華與特色。別庫蘭說,“我非常熱愛中國文化,但我更喜歡西安,因為這里曾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西安能讓我更近距離地觸摸歷史,我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準備寫中吉文化差異”。
在國內上大四時候,別庫蘭去新疆大學參加兩國學生的一次交流活動,從那時起,他萌生了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念頭。“其實烏魯木齊的生活習慣和我們更接近,在那里聽維語也基本能聽懂,就像住在美國唐人街的中國人一樣,不需要學英語也能生活,這樣可能會滋長我學習的惰性。我覺得學習地道的外語就要到一個國家的中心位置去學,因為那里的語言最正宗,所以我來了”。
讓別庫蘭稍稍感到遺憾的是,周圍的中國朋友對吉爾吉斯斯坦很陌生,大都不怎么了解這個中國的鄰居。對于那些不知道吉爾吉斯斯坦在哪里的人,別庫蘭有時會開玩笑地告訴他們在美國的旁邊,“他們竟然也相信,這和我們國家的人對中國的了解形成很大的反差。吉爾吉斯斯坦的學生可以來華留學,中國的學生也同樣可以去吉留學,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只有增進了解才能使中吉雙方展開進一步合作與交流”。
中亞學院將吸引更多留學生
保持和發展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交往關系,需要一大批了解中亞文化、掌握中亞各國語言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人才奇缺。
據悉,眼下陜西省正在加快推進西北大學等院校與撒馬爾罕大學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招收中亞各國留學生,同時培養一批掌握中亞語言又有專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作為全國最早為中亞各國培養留學生院校之一的西北大學,2000年以來,已培養中亞各國留學生1000余名,是陜西省培養中亞留學生最多的院校之一。目前,西北大學中亞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石油地質勘探、漢語國際教育等幾個專業。
據西北大學校長方光華介紹,為了響應陜西省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號召,西大準備設立中亞學院,負責中亞留學生語言學習和學歷教育、中國學生學習中亞語言和文化、中國語言文化在中亞的推廣與交流等工作,以期為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擴大交流與合作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
不難想象,未來陜西將會出現更多的中亞面孔,西安也逐漸融入與中亞合作的經濟鏈中,并以“新起點”的嶄新姿態向國際化大都市進發。(責任編輯:劉歡)
源自陜西傳媒網